首页 | 建设动态 | 通知公告 | 政策指导 | 理论探讨 | 申报材料 | 建设专栏 | 监控专栏 | 工作简报 | 资料下载 | 它山之石 
首页 >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栏 > 建设动态 > 正文           ★★★
欢迎来到公海555000特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高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1-08 20:13:12
    近期,欢迎来到公海5550002013年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已经结束的钳工操作技能竞赛、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竞赛、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中,涌现出了不少“技能高手”,机电一体化专业1232班的华鹏就是其中的一名。
    华鹏是大二的学生,为了参加此次竞赛月的钳工比拼,他在赛前下了不少功夫。“钳工是一年级的学习项目,看似基础知识,但真要做到产品美观且数据分毫不差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华鹏说,他不仅每天都坚持1-2小时的实作练习,还通过网络、杂志等专门学习了工业设计的相关知识,为的就是精益求精。
    在欢迎来到公海555000,像华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如何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高手”,一直是学院领导和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学院副院长祝瑞花认为,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新需要,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为此,学院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教学”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完善提升和改革创新,形成了“项目导师制、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特色。

    项目导师制,深挖潜能鼓励创新

    “项目导师制的前身是特长生导师制,但考虑到人才培养应从共性着手,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祝瑞花介绍说,现在学院推行的项目导师制有“导师申报课题选学生”和“学生自主课题配导师”两种方式,“导师申报课题选学生”是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申报技术服务或科研项目,经学院审查立项后,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题,师生根据课题性质进行为期6个月至12个月不等的研发。而“学生自主课题配导师”则是由学生自己申报科研立项,经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可行性审核后,由学生自己选导师或由所在系部配导师,以学生自己研发为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陈鹏是学院发明创新协会的成员,2009年底进入南车集团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工作中他发现,为了能及时检查高速车辆转向架螺栓紧固情况,需要在螺栓相应位置标画防松标志线,而这就连以“新干线”为自豪的日本也只能是徒手完成,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鉴于此,陈鹏深入调查并与学校发明创新协会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设计制作了辅助画线工具,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而这项设计《一种阶梯面画直线的刚性辅助工具》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国家专利权。目前,陈鹏已获得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三项国家专利,作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他最近又被选为厂团委委员,还被任命为车间生产班长,管理和领导几十个工人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在项目导师制的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学院师生先后完成600余项课题研究。同时,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发明协会,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创新产品博览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向了“培养兴趣促学习,个性发展挖潜能”的道路。作为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截止2013年7月,大学生创新发明协会获得的国家专利数目已达270余项,学院步入“济南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行列。
    为巩固提升导师们的“领路”能力,近年来学院的人才强校战略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定期实践、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三年间,学院培养了高水平专业带头人42名,骨干教师98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了兼职教师企业库,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数达到455人。建成了2个省级教学团队,有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教学做一体,夯实基础提升素养

    学院近年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构建“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2011年,学院斥资500万引进了与南京海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山东省首辆城轨车辆教学实训车——“山职号”。2012年、2013年两年间,学院又先后投入1500万,以“山职号”为主体,打造了集列检作业、驾驶培训、车辆检修、机车检修、动车组运用维护、铁路运输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实训实训中心。
    为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学院依托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8个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21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与23家企业合作办学,与31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吸纳行业企业多元化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据该校轨道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吴书锋介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学校的传统骨干专业和“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主动适应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创新“分向定岗,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个平台+两个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推行“轮岗轮班”教学组织模式,构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目前,该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完成了《机车车辆构造与检修》、《车辆制动装置检修》等14门课程标准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和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开发了《车体及车端连接装置》等7本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同时,该专业还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建成了包括专业信息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评价资源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在2013年度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评审中,欢迎来到公海555000推荐的3个课程群共15门课程,全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至此,学院已经建成山东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超额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为搭建推动校企深入合作的桥梁,学院还引进了与专业设置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建立了专家工作室。2012年3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数控技术和制造装备与自动化专家叶佩青在学院建立了“叶佩青工作室”,同年6月,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动车与城轨地铁技术专家“黄文杰工作室”成立。在专家工作室的带动下,学院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
    截止目前,学院采取“自建硬件,合建内涵”、“筑巢引凤,引厂进校”、“产教结合,企业运作”等三路并进的方式建立了112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以“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共建共享,培教结合”为建设思路在中铁十局等197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改革与创新,欢迎来到公海555000把学校变成了企业,把课堂变成了车间,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教室、实训室与施工现场的一体化配置,理论、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结合,知识、技能与素养的一体化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训赛相通,精益求精成就明星

    “大学三年,我参加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前的培训,学校的老师会按照大赛的要求对我们进行专项指导,尤其会重点分析讲解评判依据和标准。”
    孙法元是该校信息工程系大三的学生,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他和他的团队获得该项目一等奖第1名的成绩,名副其实的成为全国冠军。在总结比赛经验时,他认为这不仅得益于赛前的集训,更多的是三年来打下的良好基础。因为在日常的课堂和实训学习过程中,他和同学们会把技能大赛当作一门特殊的“选修课”,大家会刻意按照正规赛事的规范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操作,把每一堂课当作真实的比赛“较量”。
    “学训赛相通”是学院教学改革的又一大特色。该校信息工程系主任杨文虎,行业、企业参与技能大赛,就是用一线岗位的标准与要求来考察选手。这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参加大赛能够更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能力。记者了解到,取得2013年职教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全国冠军的三位同学中,一位长期担任信息工程系机房管理员,另两位是学院虚拟网络公司“网维科技”的工程师。他们在校期间,不断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加以实践检验。尤其是网维科技,承担了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负责全院网络的布线、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两位工程师在实践过程中“麻烦”总是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但每每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找老师,而是自己试着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就是凭着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的认真,他们有幸入选国赛队伍,并用成绩证明了自己。
    2011年、2012年,该校连续两年夺得职教省赛高职组五个项目一等奖,在2013年更是获得职教省赛高职组六项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该校参加第二届职教国赛,获得“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 比赛项目一等奖,填补了山东省该等次在全国获奖的空白。在2013年的职教国赛,更是获得了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
    在记者采访临近结束时,该校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赛场又传来了好声音。作为该项活动的主导者,祝瑞花认为让技能大赛贯彻大学三年的学习,一是有助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增强学习的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磨练意志品质;三是竞赛中涌现出的“明星选手”和“技能高手”在就业时可以享有优先选择权,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就好业、业就好”的就业发展目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欢迎来到公海555000.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题网 鲁ICP06010433号